【引言】
80年前,中国大地燃起烽火,这片古老的土地经历了8年浴血奋战,在千万将士的鲜血与生命浇灌下迎来抗战胜利。如今,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它的精神却如军歌般铿锵回响。近日,杭州举办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活动——“卫我中华 军歌飞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退役军人首届军歌展演。军歌、抗战、退役军人,这几个关键词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是简单的歌唱形式,还是深刻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这场展演活动传递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第一高潮】
舞台灯光亮起,军歌嘹亮,一曲《保卫黄河》戛然响起,瞬间点燃观众的热血。而就在观众感慨于这些退役军人的激情与技艺时,台下却有人悄声议论:“军歌展演是好,但会不会只是形式主义?”争议立刻冒头,有人觉得军歌展演不过是一场晚会,归根到底只是在玩艺术,真正关爱退役军人的行动在哪里?也有人反驳,认为军歌历来是军队士气的象征,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作用,比单纯的捐赠、资助更能触达灵魂深处。围绕“形式重要,还是意义更大”的争论不断升温,但现场的歌声却从未停歇,仿佛在沉默中表达一种坚定的态度。问题是,这歌声背后,是否真能如支持者所言,激发全社会的爱国拥军热情?
【发展过程】
这场军歌展演活动,看似一场音乐盛宴,但其实筹备过程并不简单。为了选拔演出队伍,13个区、县的退役军人及市民群众参与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海选与复赛。最终脱颖而出的72支队伍,不仅在音乐技巧上展现了超群本领,更在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情感厚度。有观众说,看着大合唱《我是一个兵》时,全身热血都在沸腾,满脑子想起了家里那位当年穿军装的爷爷。而中间穿插的原创歌曲《强军战歌》,一听歌名便让人联想到中国军队这一路走来的奋斗与辉煌。从普通人到文化艺术界,从军人到退役军人,这场展演吸引了多方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将抗战精神深植于舞台,用音乐形象地传递千百万人共同的记忆与信念。
对于退役军人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展演活动,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可和精神的慰藉。一些参与者坦言,退役后虽然回归平凡生活,但他们始终希望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而此次活动从筹备到演出,都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重和关怀。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有人认为,展演毕竟只是舞台上的表演,光靠唱歌无法解决退役军人群体在生活中面对的实际问题。这一次的杭州展演能否真的让尊崇退役军人的意识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似乎还有待观察。
【第一低潮】
节目结束后,展演的余温在现场似乎渐消,观众渐渐离去,传播热潮也开始转移。有人说,这场晚会办得很成功,退役军人站在台上,唱出了他们的荣耀,展现了他们的风采。但也有人质疑,热闹之后,退役军人这个群体的实际困境是否如歌声一样被聆听?比如,有退役军人透露,展演前不少参赛者不得不自掏腰包租服装、置办道具,甚至连交通费用也无法完全覆盖。另一边,由于部分退役军人群体需要长期面对职场适应困难、社会认同不足甚至心理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展演之后还有没有进一步的实际帮扶和解决措施?
甚至在社会舆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有网友评论,“军歌唱得再好听,也不如多给退役军人发几个暖心政策。”有人担忧,类似的活动可能沦为官方的“任务型文化工程”,缺乏真正的问题导向。一些退役军人更直接表示,他们参与展演,是因为愿意支持杭州市对退役军人的关注与宣传,但他们仍希望,“除了舞台上的掌声,还有舞台下的行动。”这种假性平静背后,暗藏的问题并不简单,关于社会如何真正关爱退役军人,仍有许多艰难的问号。
【第二高潮】
就在质疑声逐渐发酵时,一些细节引发热烈讨论。一些杭州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提到,为了保证活动的普惠性,主办方有意降低了经济门槛,为参与者尽量提供便利。比如临平区政府自发成立了专项支持团队,在服装、道具和交通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一些企业和社区自发为参赛者提供赞助。这一数据公布后,迅速刷新了部分反对者的认知。原来,幕后工作早已超越了舞台表面,这场展演不仅仅是一首军歌,一场晚会,它还隐藏着社会各界为关心退役军人所作出的努力。
其次,一些参与者的个人故事也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一位退役军人分享,自己曾为适应社会生活而痛苦不堪,是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重新让他找到归属感,“这次的展演让我重拾与战友的情谊,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些发自内心的感言,对原先的负面评价形成了强有力的反驳。渐渐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展演的意义:它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军人的英雄气概,更让退役军人群体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每个人都关注的焦点。由此,各方冲突也开始重新激化。展演的支持者强化了“精神凝聚力胜于形式”的观点,而反对者则进一步强调“光有舞台是不够的,退役军人需要的是更全面的关注”。
【第二低潮】
然而,就在两边各执一词的时候,另一个问题意外浮现。有人问,“展演虽然激发了社会热情,但这些热情会持续多久呢?”不少活动的支持者坦言,展演确实震撼人心,但杭州一个城市的努力能否真正对退役军人群体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毕竟,退役军人的问题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一场晚会甚至一个城市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危机在于,如果类似的展演活动只是偶尔出现,而没有后续的系统性支持,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热情渐渐冷却,退役军人的群体需求再次被忽视。这种隐患暗藏在展演成功的背后,就像舞台灯光熄灭后,黑暗仍潜藏于角落。
这一问题的提出,让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展演的局限性。有人建议,展演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文化动员,催化更多对退役军人群体的实际行动,还建议更广范围推广本次展演的经验,甚至构建一个全国性的退役军人文化活动平台。然而,面对政策制定与实际行动的分歧,各方意见似乎越来越难以统一,此时的局面看似和缓,但暗藏着分歧的加深,真正的解决方案仍遥遥无期。
【写在最后】
展演活动的确成功激发了一波爱国热情,也让退役军人群体获得了短暂的聚光灯时刻。但我们要问的是,在这些热情之后,退役军人的真实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当然,主办方确实做出了不少努力,但相比舞台上的掌声与奖项,退役军人更需要的是家庭与社会的真正接纳,是长期的政策与资源支持。展演的形式虽好,却意图过于理想化,毕竟热血沸腾的情感很难替代冷静理性的行动。
【小编想问】
一场嘹亮的军歌展演,为退役军人群体赢得了关注,可是,这种关注到底是简单的形式,还是能转化为持久的行动,您怎么看呢?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否仅靠歌声就能传递?是“用心办晚会”,还是“不务空谈见真章”?您也有退役军人亲友吗?欢迎留言说说您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配资客服是不是违法的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